創造這些連結是一個很美好的解謎過程。
「以前我老家大概這個季節,就會開始種植甜麻,採摘下來後,大人會把葉子揉成一種去掉苦味的團子,還說要會揉這個才能嫁人,」「我都想說我爸會揉啊,讓他嫁人好了」碩士就讀歷史所、精通日文的妹妹楊若暉,從兩人決定合力撰寫日治時代小說起,就著手調查相關文獻、建立資料庫。
「我算是業餘的鐵道迷啦,」楊双子說自己很喜歡《鐵路便當之旅》搭火車環遊日本、品嚐鐵路便當的主軸,這也成為《臺灣漫遊錄》的骨幹,「那就讓她們搭著火車,沿路體驗美食吧。「那時候才不流行噴水火雞肉飯,」在〈生魚片〉裡,除了日式生魚片,主角們到嘉義也品嚐「膎」這種特色食物。身為隔代教養中最年長的女孩,阿嬤生病後,伯父與姑姑開始教當時才國一的她下廚,「他們都說很簡單,但我真的覺得都不簡單啊。楊双子其實是姐妹倆共用的筆名,「双子」在日文漢字中代表雙胞胎,加上兩人姓氏,成就筆下燦爛如花,卻也略帶憂傷的青春。」 《臺灣漫遊錄》背景設定於日治時代,主角們的食物體驗就需考慮合理性。
」 「我常說空間能保留歷史,食物其實也留存歷史痕跡,」另一篇〈麻薏湯〉裡,飽含楊双子的童年記憶。」麻薏湯中類似勾芡的口感,來自甜麻在搓揉過程分泌的汁液,「每次看到有人在麻薏湯裡加太白粉,我們都說是邪魔歪道。「我覺得你剛剛提到的作法,很難解決我說的那個問題,畢竟我們公司的同仁都很資深,他們是不會接受你這種命令的方式了。
但就決定性問題來說,他會希望知道你真正的想法,因為那會攸關你之後上任時,會不會很快就陣亡。面試者未必真的那麼不喜歡你的主意,但他們就是會這樣做,來試圖看看你會怎麼解決問題、又會怎麼處理對立的意見。但對發問者的意圖來說,卻是很不相同的。若是你像上法庭一樣回答出「我不確定你講的那個詞,是不是我指的那個意思,其實更精確地來說,我在那家公司負責的是……,而且歷時七年半,而不是八年」。
有趣的是,雖然這是一種常見的提問方式,但有時候就連面試人員自己也把持不住,造成雙方很容易產生擦槍走火的機會。而且無論再蠢的主意,我都會使命必達。
但他們希望能在到目前為止的三到五位合格人選之中,找出一個最適合他們的人,而他們會問一個關鍵性的問題來決定誰會是他們的首選。面試三大絕招(上):能不能「表達反對」?關鍵在於搞清楚坐你對面的人是誰 2. 想清楚意圖 面試之所以重要,是因為任何一場面試,都可能決定你會不會加入一家公司,也就是你生命中接下來幾年的重心可能都會在這裡,所以當然不可不慎。若你察覺到他們的意圖是如此,而你還像上面那樣回答,你不但拿到這份工作的機會是微乎其微,而且通常這個風聲很快就會流傳到外面去,然後你就會發現自己需要之後好幾個面試(或好幾年的時間)才能洗白。尤其應徵的職位若是愈高階的主管愈必要,當遇到挑戰性提問時,即使你還不確定對方的意圖,最好用我們在談判中常說的「改變框架」來處理這類的對談。
」 還記得我在文章的前半部提到,我在另一個問題時會回答「我向來會執行公司交付給我的每個決策」嗎?其實我在很多場面試時都提到相同的例子,因為無論我所應徵的公司是否喜歡這種人,但有別於許多人總認為我這種人一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、甚至不惜衝撞,我其實在另一面來說,也是個會始終貫徹公司決策的人。」當你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樣了,也就是你設法調整成不同的框架,你的對應手法自然會產生變化。即使他討厭到叫我滾出去,我還是會另外找時間跟他談。」 「我哪有在命令他們?連這種說法都不能接受的話,未免太玻璃心了吧。
而且你還不只一個確認型問題都那麼回答,對方只怕會覺得你這個人很奇怪或很難相處。」 挑戰性提問的其中一種作法,就是否定或挑戰你所提出的意見。
我自己遇過的這類問題大概有兩種,但這兩種該表達不同意見的方式,卻不太一樣。針對那一個問題,我當時的回答是這樣的:「假如真的很關鍵,我會在關鍵的問題上,和我的主管討論每項作法的利弊得失。
假如你只把公司當作一個上班的場所、工作也只不過就是一個可以賺錢的差事,你或許覺得這家不行、換下一家也無所謂。有別於一開始由HR的招募人員進行的篩選問題,決定性的篩選問題通常會出現在面試的最後一關,也就是對方基本上決定你就是他們要找的人。舉例來說,我就曾經在面試的尾聲被問到,「假如你的主管是個不會接受別人意見的人,你會照他的命令去做嗎?」後來發現,這可不是什麼情境式的考驗,因為萬一我接受了那份工作,我的頂頭上司出了名就是專斷獨決,而偏偏他的主意又不盡然是最好的主意。假如你來了以後,帶的人全都那麼玻璃心,你該怎麼辦?」 「會有那麼多玻璃心的同仁,肯定不只是他們自己的問題,而是整個公司的招募流程有問題,所以我不但要汰換這種不適任的員工,而且還要檢討整個公司的招募人員及相關流程,否則問題是不會解決的。」只要你展現的態度夠誠懇而大方,別說你拿到這份工作的機會大增,當你真的加入那家公司之後,你會發現自己在公司內,居然一開始就多了幾個好朋友,而那些人正是當初面試你的人。然而,有許多能力及心態的養成,其實會跟我們待在哪家公司及受到什麼樣的培養至關重要。
當然,還有另外一種面試類型的問題更難處理,也就是決定性的篩選問題。你唯一能拿來判斷兩者之間哪個是哪個的標準,就是你對發問者的察言觀色,以及看看這個問題出現在面試的哪個階段。
就前面提到的挑戰性提問來說,他會希望你展現出一種正面的態度。對方即使口氣或臉色不遜,你該想的不是為自己的說法辯護、更不會是反駁對方說法中的不合理處,而是改變成另一種心態來對付:「想玩是嗎?好啊,我就陪你來玩玩。
」 「就當作我們的同仁都很玻璃心吧。然而,很多面試時會遇到挑戰型提問,這種提問的目的,不是想知道你的答案內容是什麼,而是在測試你面對挑釁或壓力時,會不會展現出人格中的暗黑面。
面對第一種問題,我的建議都是給對方一些真實而誠懇的回答,但假如你自己真實而誠懇的想法,就是證明你是個難扛大任的人,你該做的不是思考面試時該如何回答之類的技巧,而是重新去檢視自己對工作的認知,及對人生的規劃」最後的自由時光,究竟何時是Manny最後的自由,是執行死刑前?犯案前?遭逮捕前?或是參與戰爭前?在罹患精神疾病後,活在地獄的人,又有什麼時候是真正的自由時光?我只希望說完這些故事的Bill,可以真正自由而不帶枷鎖活著。Bill原先是一個支持死刑論者,但從局外人角色變成死刑犯的家屬,甚至是因自己的舉發而讓弟弟遭查獲。本片以Manny兄長Bill Babbitt訪談的過程為軸心,描繪Manny 從出生到遭執行死刑的日子(美國不是廢除死刑的國家,部分州仍存在死刑)。
這類案件在當時實在不算少見,以描繪Bryan Stevenson律師真實故事的《不完美的正義》電影中,Herbert Richardson也是因參與越戰而患有精神疾病,犯下殺人案件而遭判處並執行死刑。若本片是一個沉重且深刻的怒吼,那請讓更多人看見,思考後存在的回音,可能就是我們能給受害者們最後的安慰了。
何時是真正的自由時光?歐陽修《瀧岡阡表》:「求其生而不得,則死者與我皆無恨也。Bill在Manny執行死刑時,看到Leah的家屬,猜想他們對於死刑的期待,受害者家屬的苦痛,確實讓人動搖,但死刑犯家屬的角度確實是在整個議題面向中,最被忽視的聲音,也最容易被連坐法式汙名化的角色。
透過講述者角色的切換,引發觀看者去內化省思種族歧視、精神疾病、司法制度、死刑議題。從支持死刑,到成為死刑犯家屬Bill平實卻富含遺憾的口吻,撕去死刑犯「怪獸」標籤,刻畫Manny的真實人生,從小因車禍導致學習緩慢,輟學、從軍參與越戰、戰後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、妄想型思覺失調症、住過精神病院、離婚、成為遊民,然後犯案。
文:三分熟(法官)1980年,Manny Babbitt在侵入住居行搶時,殺害了78歲的Leah Schendel,經陪審團判處死刑,入獄約20年後,於1999年5月4日以注射毒液方式執行死刑。而如同這段冰冷的文字,在執行死刑後,這兩條生命有如被冷凍到地底,漸漸被世人遺忘。透過拍攝真人訪談過程,再以動畫方式展現,除了讓Bill的回憶以畫面、象徵方式呈現外,也透過除去Bill的膚色,以強烈方式傳達對於Manny案中種族歧視的抗議。直到2015年《最後的自由時光》短片問世,訴說任何失去的生命都不曾被忘記,Leah Schendel不會被遺忘,Manny也不該被遺忘。
在審判過程中,因大選將至而求處死刑的檢察官、未盡辯護責任的律師、全白人的陪審團,結構性地導致Manny遭判處死刑,且遭執行死刑。」意思大概是若已經盡力替死刑犯尋求求生機會,但仍然找不到活路,那麼被判死罪的人與我都沒有遺憾。
Bill對於Manny的種種不捨,並非淡化犯行,反而更是思考司法制度進步的契機Bill在Manny執行死刑時,看到Leah的家屬,猜想他們對於死刑的期待,受害者家屬的苦痛,確實讓人動搖,但死刑犯家屬的角度確實是在整個議題面向中,最被忽視的聲音,也最容易被連坐法式汙名化的角色。
在審判過程中,因大選將至而求處死刑的檢察官、未盡辯護責任的律師、全白人的陪審團,結構性地導致Manny遭判處死刑,且遭執行死刑。」最後的自由時光,究竟何時是Manny最後的自由,是執行死刑前?犯案前?遭逮捕前?或是參與戰爭前?在罹患精神疾病後,活在地獄的人,又有什麼時候是真正的自由時光?我只希望說完這些故事的Bill,可以真正自由而不帶枷鎖活著。